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的临床特征为咳嗽逐渐加重,呈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出现深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
就诊科室 |
儿科、呼吸内科、急诊科 |
是否医保 |
是 |
英文名称 |
whooping cough |
疾病别称 |
顿咳 |
是否常见 |
是 |
是否遗传 |
否 |
并发疾病 |
支气管肺炎、腹股沟疝、代谢性碱中毒 |
治疗周期 |
短期治疗,约10~20天 |
临床症状 |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性吼声 |
好发人群 |
儿童 |
常用药物 |
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 |
常用检查 |
血常规、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胸片 |
病因:一般由百日咳杆菌感染所引起,导致同属的支气管病变。鲍特杆菌和副百日咳鲍特杆菌也可引起。百日咳鲍特杆菌可产生一些致病物质,包括百日咳毒素、气管细胞毒素、腺苷酸环化酶毒素、不耐热毒素以及内毒素等。百日咳毒素可使患者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运动到周围血液系统及气管,细胞毒素可特异性损伤气管纤毛上皮细胞,使之变性、坏死。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百日咳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为传染源,潜伏期末到病后2~3周传染性最强。百日咳经呼吸道飞沫传播,5岁以下小儿易感性最高,小儿预防注射10年后百日咳感染率与未接种者无区别。百日咳多见于寒带及温带,遍布于全球,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高发,患病人群多为儿童,由百日咳杆菌或白喉杆菌引起,多为飞沫传染,传染性极强。
2.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患者或潜伏期感染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含菌的飞沫喷出,病原菌会随空气传播,从而导致易感者吸入带菌的飞沫后即可感染。
3.好发人群:(1)儿童5岁以下的小儿为主要发病人群,由于儿童各个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2)抵抗力低下的成年人,成年人在受到其他疾病攻击时,如肺炎或者其他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免疫力低下,容易患病。
症状:百日咳患者的临床症状为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出现深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咳嗽逐渐加重,呈阵发性,病程长达2~3个月,开始类似一般的伤风咳嗽,10天以后症状明显,咳嗽非常痛苦,不咳则已,一咳则连声不断,重复发作多次,至咳出大量稠痰或呕吐为止。咳嗽有回声重者兼有鼻出血或咯血,咳嗽日久,面孔发肿,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反复抽搐、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百日咳分三期:
1.卡他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具有传染性,典型表现为痉咳,一般1~2周,可有流涕、喷嚏、低热。
2.痉咳期 :一般为2~4周或更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特点。其体温无明显变化,若合并细菌感染则会体温升高。发作时咳嗽成串出现,咳十余声或数十声,直到咳出痰液或吐出胃内容物,紧跟着深长吸气,发出鸡鸣样吸气吼声。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患者夜间咳嗽较白天更为显著,咳嗽剧烈时,可有大小便失禁、双手握拳屈肘、双眼圆睁、面红耳赤、涕泪交流、头向前倾、张口伸舌、唇色发绀等,表情极其痛苦。
3.恢复期:不再出现阵发性痉咳。但若遇到浓烟等刺激,或有呼吸道感染时,可以重复出现阵发性痉咳。若合并反复高热、抽搐,甚至昏迷的患儿可持续数月,部分患儿迁延不愈。
预防措施:1.疫苗接种:目前国内已经普及百白破三联疫苗计划免疫。2.药物预防:密切接触病患后可口服红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