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经按蚊叮咬或输入疟疾病例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它主要是经按蚊来传播,当蚊子叮咬病人吸血时,疟原虫进入蚊子的胃内进行大量繁殖,再叮咬健康人时就将疟原虫带入被叮咬人的血液,继而引起疟疾传播流行。疟原虫主要有四种: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型疟。
流行情况
全球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其次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南太平洋群岛国家,主要流行恶性疟。南美、东南亚主要流行间日疟。自2017年起我国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赴非洲和东南亚务工和旅游人群是当前我国输入性疟疾病例的主要人群。
临床表现
疟疾发作时首先会感到全身发冷,然后是发热,体温可以超过40摄氏度,头很疼,几个小时后会大汗淋漓。出汗后体温也就恢复到正常。这样的症状隔1-2天后会再发一次。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意识混乱、昏迷和休克,以及肝、肾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有些病人的症状不典型,只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像感冒的症状,往往容易被误诊。
疟疾治疗
疟疾是可防可控的,青蒿素类药物可有效的治疗疟疾。在非洲、东南亚疟疾流行区回国后,周期性出现寒战、高热、出汗的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治疗。并主动告知医护人员自己的出国史,便于医护人员排查疟疾。确诊后应按照医嘱,全程足量服用抗疟药物。
预防疟疾
疟疾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预防疟疾最好的办法是防止蚊子叮咬。在非洲、东南亚疟疾流行区工作、学习、旅游时,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黄昏和夜晚)到野外活动;如必须在户外作业,可穿长袖衣和长裤,皮肤暴露的部位可涂抹驱避剂,防蚊叮咬;房屋安装纱门、纱窗;屋内有蚊子时,睡觉时使用蚊帐或在睡觉前卧室喷洒杀虫剂或点蚊香。